什么以及谁是世界语者?

什么以及谁是世界语者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先来说说什么是“世界语”。

世界语,真名是 Esperanto,是一种国际辅助语,和英语、法语、汉语、西班牙语、印尼语等等一样,是一种活的语言。何谓“活的语言”?也就是有健在的使用者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。而“死的语言”,比如拉丁语、古希腊语、梵语、古代的契丹语等等,虽然还有学者能够写、可以看懂,但仅限于研究了,还有谁日常使用呢?一种语言是否消亡,也是看还有没有人使用。

而世界语则是一种可以嘴上说、手上写、心中想的语言,可以拿来谈情说爱、骂街、写小说、搞科研、与裁判争论、做生意、交朋友。

在历史上,存在过上百个国际辅助语方案,比如在世界语之前流行的沃拉匹克语(Volapuk)、在世界语之后的伊豆语(Ido),还有格罗萨语(Glosa)。到现在,这些“语言”仅仅是方案罢了。而世界语,确切的使用者人数无法统计,在全世界至少有二百万使用者,分布于每一个国家,覆盖全地球。

好啦,进入正题,什么是世界语者?

鲁迅说:“我自己确信,我是赞成世界语的。……理由却很简单,现在回想起来:一、是因为可以由此联合世界上的一切人——尤其是被压迫的人们;二、是为了自己的本行,以为它可以互相绍介文学;三、是因为见了几个世界语家,都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已主义者之上。”见鲁迅《答世界社信》,载《世界》月刊1936年第9、10期合刊上,引自《鲁迅全集》人民文学1981年,第8卷第402-403页。

按照世界语创始人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(L. L. Zamenhof)的说法,世界语者是使用世界语的人,不管他使用世界语是出于什么目的。

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?然而如此显而易见的答案在中国却是不完整的答案。因为在中国,自称世界语者的人不一定会讲世界语、不一定会用世界语。在中国世界语界,有很大一部分不会世界语的人只搞运动,不讲世界语。这在世界语界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啊!

那么,中国的真世界语者有哪些呢?让我随便举几个例子:

巴金,作为中国著名作家的他蜚声海内外,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但鲜为人知的是,巴金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学习世界语,并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,他对世界语的激情和钟爱,数十年如一日,从未间断。他在国内外世界语界享有崇高的威望,由于他对我国世界语运动做出过重要贡献,从1980年起,他就担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,1988年以后又改任名誉会长,直到逝世。

叶君健,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、翻译家、《安徒生童话》的译者。要是没有世界语,估计他也不会去翻译《安徒生童话》。他便是看了柴门霍夫亲自从德语翻译成世界语的《安徒生童话》后,才起念翻译的。从1933年到1936年,他陆续用世界语写了13篇短篇小说,包括《岁暮》、《王得胜从军记》等,于1937年结集为《被遗忘的人们》出版,署名马耳。

苏阿芒,中国的外语奇才,他掌握了20多种外国语和世界语,并且广泛地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化,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他以诗歌的形式向世界人民介绍聂耳、屈原、杜甫、詹天佑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和各地的名胜古迹,翻译我国的民间故事和寓言。他的世界语作品在国外引人注目,被称为“年轻的天才的中国世界语诗人”。

李世俊,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、翻译家。他年轻的时候,“在自行车上翻译了《阿诗玛》”,中国四大名著中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》、《三国演义》被他翻译成了世界语。

谢玉明,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、翻译家。伟大的《红楼梦》便是由他翻译成世界语的。

胡国柱,翻译家。他翻译了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,是全译本。

王天义,中国世界语经贸第一人。他是在中国为数不多的使用世界语进行经贸活动的人。

世界语者,一句 Saluton!(你好!)便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。虽然是初次见面,却像是多年的好友、兄弟姐妹般亲热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